English

培养可持续发展的人才

1999-07-06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韩小蕙 我有话说

吴昌顺:教育专家,1938年生,江苏淮安人。1956年放弃留苏预备生资格,服从需要到北京五中任教,从教43年,1983年起担任五中校长至今。现任全国政协委员、教育硕士专业学位专家组成员,北京教育学院兼职教授等。被评为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著有《吴昌顺办学思想文选》等著作。

记者:吴校长,3年前,我作为一名中学生家长,在北京的家长学校听过您的课,当时您阐述了一系列先进的教育思想,给我留下印象最深刻的一句,是“学生的身心思想出了问题,我要找你们家长;他们的功课出了问题,你们来找老师和学校。”这和那些让家长“陪读”的流行做法多么不同啊,当时给所有家长的心上吹来一阵温暖的春风!从那时起,我就开始注意您了,发现您确实与众不同——您有许多独到的教育思想,比如近年来不断强调的“教育终身化”、“教育社会化”、“教育个性化”、“教育国际化”“教育信息化”等等。

吴昌顺(以下简称吴):这是学习的结果,学习使我不断打开眼界,努力赶上世界教育改革的潮流。我们学校教育科研室每月编发一期《学习资料》,介绍最新书目和理论动态,诸如现代思维科学中的SIC理论,现代心理学中的IN结合论,还有学习迁移说、倒U型假说、成功曲线、遗忘曲线、贝利逊曲线、皮格马利翁效应、霍桑效应、圆周效应、厌学归因、学习怪圈、土光公式、角色期待、舌尖现象、生物钟……我们让它们在教学实践中变成具体的、可操作的活生生的工具,迫使自己少走弯路,多走捷径。

记者:有人说“学习、科研、创新”是吴昌顺办学思想最具影响和最有声名的特点,看来名不虚传。我想知道,在有的中学校长拼命抓分数的时候,您为什么敢于大抓学习和科研?这能保证升学率吗?

吴:当今世界教育改革大潮的主流是建立终身教育体系,我们已经注意到这样一个提法,即未来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中学教育的根本目的,归根结底不是考高分,而是要教会学生“活到老,学不老”,永远不当“学盲”,这比他们考上名牌大学还重要,能使他们一辈子受益。从国家需要来讲,合格人才也不是高分低能的书呆子,而是一辈子具有创造精神的开拓型人才。

记者:可持续发展的人才。

吴:是的。不光学生,对教师和校长,以及更高层的领导人来说,都面临这个问题,这是当下中国教育面临的一个实实在在的问题。

记者:从理论上讲,这当然不错。你们是怎么落实的?

吴:我们1990年就提出“素质为主,实效第一”,分四个层次落实:学生、教师、学校领导、教学方针。

先说学生。我们反对以牺牲学生的身心健康为代价去一味要求高分数、高优秀率、高升学率,我们要求的是对学生个性特长的全面发展乃至一辈子前途负责的高水平、高质量、高效益教学。学生的智力程度不同,学习成绩肯定有高有低,分数绝不是衡量他们的唯一标准。我校近年来开展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五自”教育(自制、自主、自学、自强、自我管理),“五心”教育(忠心献给祖国、爱心献给社会、关心献给别人、孝心献给父母、信心留给自己),“五星”教育(争做文明礼貌星、关心集体星、助人为乐星、爱护公物星、保护环境星)。我们倡导的是这样一个口号:“有一个聪明的脑瓜是好学生,有一双金子般的手也是好学生,有一颗水晶般的心更是好学生。”

记者:这个口号真好!作为一个中学生家长,我深知分数对学生的心理压力有多重,在有些学校,分数差一点的学生就好像是坏人一样抬不起头来,这对孩子一辈子的人生道路都会产生不良心理暗示。这个问题相当严重,也相当普遍,但没有引起重视。

吴:必须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孩子们的自信心。“自卑是人生第一大敌,自信是成功第一要诀。”我们经常给学生以信心教育,鼓励他们“天生我辈必有才,天生我才必有用”。

记者:我发现还有一个严重问题,就是有些学校、有些教师根本不爱孩子。他们当老师只是捧一个挣工资的饭碗,学生分数的高低只和他们的奖金挂钩,至于别的,什么学生全面发展等等,都一概冷漠视之。我认为这是不对的,不但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连他们的生活热情也被挫伤。

吴:我们对教师的第一条要求就是热爱学生,爱是教育的出发点,激发灵性比辅导学习更重要。其他要求还有九条,诸如:尊重学生,发展个性,成功教育,综合学力,科学思维,美学教育,教无定法等等。我们要求一个称职的教师必须做到四条:教好一门课;当好班主任;开设一门选修课或指导一种课外活动;积极参加教科研,教改有成效。

记者:这对老师的“综合学力”要求也是高的。听说您要求每个教师要敢在学生面前拍胸脯:“我就是人才。跟我学!”

吴:低能教师教不出高能学生。所以我们极重视教师的再学习问题,不断为他们创造学习条件,在可能的情况下,支持他们参加校内外的学术活动,包括讲学、交流、访问等。现在我们五中已有1位博士,3位硕士,34位学科带头人和市区教研员,35位青年教师已读完在职研究生课程班,还有22位教职员正在参加大学心理系函授课程,90%以上的职工参加过专业技术培训。

记者:这么高的学历构成,在全国中学界实属罕见。

吴:水涨船高,这也是对我们学校领导的挑战,所以我们更得抓紧学习。你看,这是我个人近期的阅读书目:《大国方略》、《中国困惑》、《教育的智慧》、《数字化生存》、《网络化生存》、《艺术化生存》等。

记者:您理解什么是现代化的教育?

吴:小平同志提出教育要三个“面向”,我理解这里面有深意。没有教育现代化,“四个现代化”只能是一句空话。具体到我们基层,就是要致力于建设现代化的学校。五中首先抓住“科研兴校”这个纲,校领导带头,人人有课题,比如“中学课程改革”、“心理保健途径”、“学习策略指导”、“现代教育技术”、“职业理想教育”等等,以科研带动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

记者:有什么实效吗?

吴:当然有,10余年来,五中在历次中高考中均名列市区前列。学校有105位教师公开发表论文506篇(其中176篇获奖),主编、参编、撰写、审校的图书518册正式出版,还开设选修课22门。一种学风浓厚、教风严谨、校风向上,人人“知耻而后勇”、“发愤而成才”的局面已开始形成。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